师资队伍

【“五导”导学团队】教书育人,学优才赡——访冯永刚教授导学团队

风雨润桃李,黑白画春秋。教育是一方期望的田野,最忌讳根浮叶衰,揠苗助长,只有耕耘不辍,加以丝丝甘霖,才会有春之繁华,秋之收获。由教育学部冯永刚教授领衔,张茂聪等5位导师和32名研究生组成的“教育学”卓越导学团队,本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理念,始终行走在“躬耕教育,笃志树人”的筑梦之路上。

教育是一缕清澈的思想

性天澄澈,何必谈禅。教育不是夸夸其谈,浮光掠影,教育是一种良知的守望,是一条育人成才的潜心修行。而“教育学”导师团队中的每个老师无不解释了什么叫“言传身教”,他们兢兢业业,身体力行地引导着学生们朝着学优才赡、德艺双馨的目标迈进。

“在当前发展迅速、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先做人后做事才可做成事,思想积极上进的人才可能走向康庄大道”冯永刚老师说到。教育学导学团队每年都会为新生举办师门迎新聚会,而在每年的聚会上,冯永刚老师无一例外地都要向学生强调“先做人后做事”,将这个观念植入学生内心。

“无论多晚、多忙,只要我有学习上的问题给老师发邮件,王老师都会抽出时间拿出精力帮我答疑解惑。”学生所说的王老师就是王向华老师。2011年至2016年王向华教授赴美进行访学,但他始终心系学生,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诉求都能专心聆听,认真解答。“教育学”导学团队的张茂聪、唐汉卫、李长伟3位教授更是学生们眼中平易近人,尽心尽力的好老师,他们为学生们树立了优秀教师的良好风范,引导着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丰富精神生活。

研究生阶段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它的特殊在于,与以往的知识汲取经历不同,它注重对于学生自主研究能力的培养,并从中发现属于自己的“新大陆”,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有不小难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面对诸多压力,不论是学术方面还是就业前景等方面,如果不能摆正心态,疏通思想,很容易误入“歧途”或者停滞不前。

为此,团队导师的思想引导工作,不仅是涉及人生的“大理想”,也囊括专业发展的“小思想”。面对近几年的就业困境,团队中许多学生都会动摇对本专业的信心,对此张茂聪老师总是会及时并耐心得化解学生的消极思想,引导学生加强专业素养的提升,激励学生提升自身竞争力来规避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同时指导学生做好长远的职业生涯的规划。

谆谆告诫,循循善诱。学生的成长与成绩总是与教师的用心付出息息相关。团队中的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表现优异,多次取得“狼人大伊在人51线香优秀研究生”、“狼人大伊在人51线香研究生党员学习标兵”“全国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铜奖”等一系列的骄人成绩。

科研是一串踏实的脚印

科研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出色的科研成果更不会唾手可得,它需要团队每一位成员脚踏实地地积极探索。学生如此,导师亦如此。

团队主导师冯永刚教授主持了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课题10余项;出版著作与教材10余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00余篇,成果为国内许多同行引用或引注,得到国内知名专家的好评。团队的研究成果获的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等多项。团队潜心学术,不懈追求的态度如晨钟暮鼓,使学生们耳濡目染,积极投身于学术科研的殿堂之中。

“老师们提出的指导意见非常中肯,不仅对我的回答做了点评,更对我的论文进行了精雕细琢,让我明确了修改方向。”据团队学生说,导师们对学术论文的态度细致苛刻到近乎“过分”,小到标点符号,大到论文框架、创新观点,导师们都会手把手指导。

作为校研究生会主席的2016级硕士研究生张姜坤说到:“加入这个团队,我觉得自己变化还是挺大的,让我们每个人都拓宽了交流界面,给我们提供了进步的平台,学会了形而上的行为思考教育理念,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精雕细刻出精品,千锤百炼铁成金。团队中每年都有同学成功发表CSSCI论文和中心核心论文,成功申报学校科研创新基金,并获得国家奖学金荣誉。”

团队是一水温馨的港湾

生活似一首美妙的乐曲,独奏声声迷人,引人驻足,合奏更是音彩斐然,洋洋盈耳。2017级硕士研究生师欢欢虽然刚来到团队还不满一年,但她认为“家人”是形容团队师生关系的贴切表达。“下雪的时候,老师会关心我们有没有加衣服;很多时候看书看的入迷“超时”了,老师就会提醒我们要按时吃饭,锻炼身体。”

在研二学生李玉蛟的心里,导师团队虽然都是教授,工作事务繁琐,但他们非常平易近人,更像是家里的长辈和哥哥姐姐,十分温暖。有时候,老师还会把我们叫到家里,给我们做一些家常菜,聊一些生活琐事。”已是硕士二年级的秦英杰对此也深表认同:“比起团队一词,我觉得我们更像是一个团结友善,互助互爱的大家庭。”

生活中亲如一家,学术方面导师更是为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倾注心血。团队会定期举行“头脑风暴”形式为主的研讨会和学术沙龙等学习活动,在讨论会上,学生们踊跃参与,各抒己见,导师们更会认真倾听,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观点,针对学生们提出的疑惑,导师们不仅会给出详细的意见,还会重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理论视野,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们成长更快。

导师有时也会邀请其他高校的老师,一起研讨教育热点问题,通过举办大型讲座与同学们一起学习。“老师不仅仅把学习的对象局限于本专业知识,还会组织读书交流会,比如中国古典老庄,西方柏拉图,老师都会与我们交流,我知道老师是为了我们每一个人更好的发展。”研三学生郝琦感慨道,眼神里满是感激。求学路上,挫折与困难是常有之事,遇到困难时老师的轻言抚慰,停滞懈怠时老师的厉言劝诫都让学生们感动不已。冯永刚老师常说“做学术研究若不能静心、潜心、全心地投入,则永远只能徘徊在学术殿堂的大门之外。”这一番话也一直激励着学生自省、前进。

言传身教重育人,无私奉献铸师魂,情系师生暖如炬,科研硕果铸美文。载着团队暖暖的科研情,孜孜不辍、马力十足的“教育学”团队正在驶向更值得期待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