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

学前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遵纪守法、师德优良、身心健康、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积极努力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熟悉国内外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过程和最新成果,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具有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掌握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科研能力。毕业后能从事高层次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学前教育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

二、学习年限

1.博士研究生学制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6年,最长学习年限为8年。

三、研究方向

1.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2.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

3.学前儿童文学与艺术教育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

博士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20学分。具体结构为:

1.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3门,6学分;学科基础课程2门,5学分。

2.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2门,5学分。

3.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至少选修1门,至少修满2学分。

4.学术研讨:2学分。

博士研究生第一外国语为英语的,第二外国语可作为选修课;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则必修第二外国语,原则上要修英语。

(详见教学计划表)

五、培养环节

1.综合考核

在博士生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硕博连读研究生第四学期),各学科专业要对博士研究生进行综合考核。审查博士生各类课程的考试情况,对博士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学科前沿知识水平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综合考核时,博士生提交论文3篇(每篇字数不少于5000字),其中1篇为综述,另2篇为研究论文。以上论文不一定要求在刊物上公开发表。考核成绩达到合格者,可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2.论文开题

博士研究生在撰写毕业(学位)论文之前,必须在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论文题目。博士研究生至迟在第三学期末通过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证。通过论证者,方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3.论文工作检查

博士生用于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2年。在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导师与指导小组要定期检查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确保博士生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学位论文。

4.学术活动

为了提高博士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博士生的学术交流,熟悉本学科的重大学术问题和前沿问题,要求博士生积极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学术讨论、前沿讲座等活动。博士生在校期间要在一定范围至少公开作2次学术报告或讲座。

5.论文答辩、学位授予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培养方式

博士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博士生指导小组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3—5名博士生导师及高水平的教师组成。在保证博士生培养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指导小组可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学前教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

分 类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开课单位

公共基础课程

B000008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36

1

考试

马克思主义学院

B000003

英语听说

2

36

1.2

考试

外国语学院

B000004

英语读写

2

36

1.2

考试

外国语学院

学科基础课程

B002118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题研究

3

54

1

考试

教育学部

B002130

论文写作指导

2

36

2

考试

教育学部

专业必修课程

B002119

教育哲学

2

54

1

考试

教育学部

B002121

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专题研究

3

54

1

考试

教育学部

专业选修课程

B002133

学前儿童文学与艺术教育

专题研究

2

36

1

考查

教育学部

B00213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专题研究

2

36

1

考查

教育学部

B002113

学前游戏专题研究

2

36

2

考查

教育学部

公共选修课

B000009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2

36

2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前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文献目录

序号

1

[美]小威廉姆E.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法]莫兰著,陈一壮译.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

[俄]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

[瑞士]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5

[英]利基著,吴汝康等译.人类的起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6

[美]卡尔文著,杨雄里等译,大脑如何思维[M].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

7

[英]卡里瑟斯著,陈丰译,我们为什么有文化:阐释人类学和社会多样性[M].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

8

[美]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艺术来自何处及原因何在[M].商务印书馆,2004

9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10

[美]齐科著,赖春、赵勇译,第二次达尔文革命:用进化论解释人类学习的过程[M].华东师大出版,2007

11

[美]J•H•弗拉维尔,P•H•米勒,S•A•米勒著,邓赐平、刘明译:认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2

12

[美]理查德•勒纳著,张文新主译:人类发展的概念与理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3

[美]劳拉•E•贝克著,绍文实译:儿童发展(第八版)[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14

[美]William Damon & Richard M. Lerner主编,林崇德、李其维、董奇等译: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M].1-8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5

[美]J•瓦西纳著,孙晓玲、罗萌等译:文化和人类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6

,Santrock.儿童发展(第11版)[M].桑标、王荣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7

[美]C·R·斯奈德、沙恩·洛佩斯著,王彦、席居哲、王艳梅译.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18

[爱尔兰]Alan Carr著,丁丹等译.积极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19

[美]埃里克·B·希雷、戴维·A·利维著,侯玉波等译:《跨文化心理学:批判性思维和当代的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0

[英] Robert Plomin等著,温暖,王小慧,杨彦平等译:行为遗传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1

[加]佩里·诺德曼、梅维丝·雷默.儿童文学的乐趣[M].陈中美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22

[加]佩里·诺德曼.说说图画: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M].陈中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8

23

[加]佩里·诺德曼.隐藏的成人:定义儿童文学[M].徐文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4

刘绪源.美与幼童——从婴幼儿看审美发生[M].南京: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

25

风信子儿童文学理论译丛:《你只年轻两回:儿童文学与电影》/《作为神话的童话/作为童话的神话

26

[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彭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7

[法]菲力浦·阿利埃斯.儿童的世纪[M].沈坚、朱晓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8

熊秉真.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9

陈映芳.图像中的孩子——社会学的分析[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30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疯癫与文明[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1

[美]冈尼拉·达尔伯格、彼得·莫斯、艾伦·彭斯.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M].朱家雄、王峥等译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2

[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娱乐至死[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3

[英]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M].张建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4

[美]威廉·A·科萨罗.童年社会学[M].程福财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35

[英]艾莉森·詹姆斯、克里斯·简克斯、艾伦·普劳特.童年论[M].何芳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36

[英]艾伦·普劳特.童年的未来——对儿童的跨学科研究[M].华桦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37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38

[美]拉尔夫.史密斯.艺术感官与美育[M].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9

滕守尧.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0

[美]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M].商务印书馆,2018

41

[意]艾格勒·贝奇,[法]多米尼克·朱利亚主编.西方儿童史·上下卷[M].申华明、卞晓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2

[美]大卫·兰西.童年人类学(上下册)[M].陈信宏译.杜明城审定.台北:猫头鹰出版社.2017

43

《学前教育研究》《心理学报》《心理发展与教育》《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Child Development》《Developmental Psychology》等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