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中心



教育技术系

一、发展沿革

1984年,为了适应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经国家教委批准在物理系建立了全省第一个电化教育专业,填补了我省该专业的空白,并于1985年开始招生。1993年电化教育专业从物理系分离出来,成立电化教育系(教育技术系前身)。1995年学校在电教系、学校电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传播学院。2010年,教育技术系、数字媒体系、广播电视编导系、播音主持系以及戏剧影视文学系联合组建传媒学院。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2016年学校整合教育学系、学前教育系、教育技术系、教师教育学院以及基础课程研究中心等单位的资源,联合成立教育学部。

自1984年电化教育专业设立至今,教育技术学专业全体同仁遵循“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不断拓宽办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在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彰显了“文理兼容,技艺融合,人才强系,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建立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权点的完整专业培养体系。

教育技术学专业从1985年开始招生专科生,198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0年经国家教育部学位办批准,成为继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之后,第四个获得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9年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12年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2006年教育技术学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2013年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19年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被评为“省级一流专业”,2020年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被评为“国家一流专业”。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制四年,现在狼人大伊在人51线香千佛山校区。现有在校本科生247人,年招生规模60人左右;专任教18人,其中正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5人,15人有博士学位。建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 主编教材3部, 完成省级以上教改项目5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该专业的实验教学条件、学术力量、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在省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和良好声誉。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基于“互联网+”时代教育领域和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坚定政治方向和高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数字化资源开发与应用,以及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具有自我发展规划、自我反思、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师资人才。

三、课程设置

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有:(1)基础理论类:主要包括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设计、远程教育学、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前沿专题、教育统计与测量等课程;(2)数字教育资源开发类:主要包括数模电子技术、数字图像采集与处理、二维动画创作、三维设计与建模、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3)程序设计类:主要包括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与分析、、网络技术基础、学习平台设计与开发、移动应用设计、可视化编程等课程;(4)信息化教学类:教学技术与媒体实践、远程教育学原理与课程设计、虚拟现实教育应用、STEAM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机器人教育、混合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四、专业培养模式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强调紧跟专业前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改善、提高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增加前沿性、边缘交叉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加强基础课程、实验课程和实践实习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坚持听课督导制度,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的制度,切实保证教学质量;以导师制科研沙龙课程平台为依托,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各类科研项目和科研活动,通过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计划项目、“挑战杯”、大学生创业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活动,力争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理念,坚实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技能,综合的研究能力,为社会相关领域输送高质量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

六、发展前景

学生毕业5年后,能够成长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骨干教师,并能成为所在学校利用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方法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创新的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表述如下:

目标1:师德优秀。深入践行立德树人的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使命感,师德师风高尚,严守师德准则与规范,发挥示范作用,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目标2:教学卓越。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及综合人文素养,能运用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出色地承担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计、教学与研究,基本形成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特色,发挥教学骨干作用;具备扎实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与环境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具有跨学科意识和互联网思维,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教学设计。

目标3:全面育人。具备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能运用信息技术与方法,研究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策略与技能,具有一定的德育管理和组织领导能力;深入认识学科的核心素养和信息技术课程的育人功能,熟练掌握信息化、数字化育人的方法与策略。

目标4:持续发展。能够把握国内外教育信息化与数字化发展动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内容与方法;具备自我发展规划、自我反思的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成为教学团队建设中具有示范效应的优秀教师;在岗位上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在职位上有发展空间。